人人妻人人玩人人澡人人爽-一本色道久久99一综合-国产午夜伦鲁鲁-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用戶注冊
用戶名:
姓名:
單位:
手機號碼:
職稱/職務:
身份證號:
郵箱:
密碼:
*企業名稱:
企業地址:
*手機號碼:
*注冊郵箱:
企業經濟性質:
企業類別: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
注冊資本:
固定資產:
企業人數:
上年收入:
傳真:
公司網址:
法定代表人姓名:
法定代表人職務:
法定代表人電話:
對接負責人姓名:
對接負責人職務:
對接負責人電話:
對接負責人郵箱:
企業聯系人姓名:
企業聯系人職務:
企業聯系人電話:
企業聯系人郵箱:
企業簡介:
入會推薦人姓名:
入會推薦人單位:
入會推薦人電話:
入會推薦人職務:
上傳資料(必傳,LOGO尺寸:160*200):
上傳企業logo
上傳企業營業執照復印件蓋公章掃描版/JPG版)
上傳入會申請表蓋公章掃描版/JPG版)
用戶登錄
 
首頁 > 專家庫 > 專家觀點

龍玉峰:建筑工業化成本影響因素芻議

發布時間:2015-10-27 14:17瀏覽次數: 4011

 

國內外工業化發展現狀

1、 國內工業化現狀

我國正處于城市化快速推進、大規模建設的發展時期,工業化方式建設周期短、效率高,是目前工程建設的一個新興建造模式。然而國內工業化發展面臨瓶頸,成本居高不下,各類工業化體系成本增量較高,不同體系間成本差異性大。工業化體系平均成本較傳統現澆體系增加200~500/m2,這讓許多開發商在工業化領域踟躕不前,一定程度上阻滯了工業化的推廣。筆者認為工業化方式綜合效益明顯,但人們很難從建筑的全壽命周期來看待工業化建筑,沒有形成綜合成本觀。市場對工業化的優越性能和品質還沒有充分認識,看待工業化成本增量較為片面,沒有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待工業化的發展。 

2 、國外工業化發展的歷程  

國外發達國家的工業化發展得益于政府的政策主導,集中資金和技術進行大規模生產,使得工廠化完全代替傳統的半手工、半機械的建設模式。以日本為例,在工業化發展過程中出臺各項制度法規,確立工業化的建造技術體系,規范工業化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在成本方面,不同生產方式的基礎成本、土地成本、改造宅基地成本、場地準備成本等均相同,工業化帶來的成本不同點主要集中在建筑成本和資金成本上,其中工期縮短帶來的資金效率和人工成本的降低彌補了工業化自身增加的建筑成本。而日本人力成本較高,通過工業化生產減少了工人在現場的工作時間,促使勞務升級,大大降低了勞動力成本,從而有效控制了工業化的成本。  

 

工業化成本及影響因素解讀

 

在我國,工業化成本構成與日本相似,傳統建筑工程造價主要由直接費(含材料費、人工費、機械費、措施費)、間接費(主要為管理費)、利潤、稅金等構成。整個建造周期內工業化建筑較傳統現澆建筑增加的費用包括部分材料費用、構件廠中的構件生產費用、構件運輸費用以及現場施工增加的費用等。

 1、材料費用增量

 工業化建筑需要增加一些材料來保證構配件正常的安裝及建筑的性能,主要包括預埋件、防水膠、PE膠條等。其中預埋件包括調節件、套筒、吊環等。調節件與吊環是構件安裝中的輔材,套筒的數量則受構件拆分設計的影響,不同的工業化拆分方案可能帶來套筒數量的較大差異性。另外,防水膠和PE膠條則解決了建筑節點防水問題,用量受工業化結構體系選型及節點做法影響,因此材料增加的費用與工業化體系技術的合理性及經濟性有關。

2、構件生產費用增量

 工業化建筑構件需在工廠內遵循嚴謹的工序進行生產,詳細流程如下表所示。

 從臺模安裝到鋼筋綁扎,再到混凝土澆筑、養護,最后形成成品構件,整個構件生產過程與傳統現澆相比,除去增加的材料外,多出了整套生產模具。模具的種類及周轉次數是影響構件生產過程中成本增量的重要因素。其中模具的種類和工業化的前期拆分設計密切相關。

  設計過程中對建筑整體預制部位的把握影響到預制體系的選擇,進而影響預制構件的種類,這樣生產過程中的模具數量也隨之受到影響。設計中不同種類的預制構件越多,構件形式越復雜,則模具的成本會越高。

 

然而目前我國模數體系不健全,設計初期缺乏對產品標準化的有效考慮,構件設計與生產沒有足夠有效的溝通,以致構件標準化程度不高,生產中模具種類增加,從而極大影響了工業化成本。模具的周轉次數則取決于工廠自身生產管理和技術,如生產前對模具的清理,脫模劑的使用等諸多因素。

 3、運輸費用增量

工業化構件需要從工廠運輸到項目建設地,增加的運輸構件費用與運輸效率有關,構件的運輸效率受運輸距離及構件重量和大小的影響。構件重量和大小在設計的初期便需要進行考慮,常規設計中一般將構件重量控制在5t以內,其長度控制在5m以內(根據實際工業化項目中的經驗數值),以保證構件能高效的運輸。此外構件廠選址與項目所在地的距離關系也尤為重要,運輸效率越高,其成本增量則越低(下表)。 

4、 現場施工費用增量 

 工業化現場施工的費用增量包含機械費用及人工安裝費用,其中機械費用控制體現在塔吊布局和選型的經濟性上。合理的塔吊選型需結合構件的設計與重量,同時數量對吊裝效率有很大影響,構件設計得過多吊裝效率下降,構件設計得過重遠端構件可能無法起吊,這都將影響到施工的成本。因此在構件拆分設計中應把構件的重量和數量控制在一個合理的數值上。

工業化的節點施工不同于傳統現澆體系,往往也需要借助其他工具來輔助施工,新的施工操作方式使得工業化施工部分的人工成本提高。

 5、其他各項成本減量

工業化建造方式雖然產生諸多成本增長因素,但同時也有很多節約成本、保證質量的優勢:1)縮短工期,工業化建造效率高,能極大縮短項目的建造周期,從而減少資金投入;2)外墻可免除抹灰,減少繁復的抹灰工程,相應減少了人工成本;3)節省爬架、腳手架費用和預制部分模板費用,減少了現場濕作業,也減少了施工的成本。諸如這些工業化的改變,不僅帶來了成本上的減少,同時也促使建筑業這項傳統行業技術升級,邁向低碳環保、科學現代的新時期。

 6、實際項目中的成本增量

深圳某工業化項目共兩棟35層住宅樓,其中標準層33層,建筑高度98.05m,標準層層高為2.8m,建筑面積24 690.64m2。其中一棟采用工業化結構體系,預制構件主要包括預制剪力墻、預制陽臺疊合板、預制樓梯以及預制花池;另一棟采用傳統現澆體系。

下表反映了該項目傳統現澆體系與工業化結構體系的成本對比,工業化結構體系較傳統現澆體系理論值包括以下六項成本變量。

6.1鋁模與木模成本差異

本項目標準層建筑面積為719.64m2,以標準層的模板用量比較分析鋁膜與木模的成本差異,如表4中鋁模租賃費按市場價68/m2計算。工業化結構體系中相應會增加鋼副框預埋安裝費及外墻涂料施工費,此三部分費用均按市場價考慮。鋁模施工則減少相應墻體內外墻抹灰費用。

鋁模費用包含鋁模租賃費、安裝費、混凝土打磨修補費用、設計費、試拼裝費、后期維護費、管理費、垂直運輸費、二次搬運費、鋁模安裝人員住宿費、總包稅金等達到技術要求所需一切費用。傳統現澆結構體系包含木模使用費用以及抹灰費用。

綜合以上信息得出,工業化結構體系施工較傳統結構體系施工成本總量增加約48/

 6.2 構件成本與現澆成本差異

以本項目整樓棟為例對比,其中樓棟建筑面積為24690.64

表中工業化成本部分主要包含工業化預制構件本身的制作及運輸費用、模具制作費用、駐廠人員費用及預制構件現場吊裝費用。傳統結構體系該部分成本包含砌體墻費用、內外墻抹灰費用以及內外墻掛鋼絲網費用。

 由測算結果可以看出,工業化結構體系施工較傳統結構體系施工,增加費用為175.23/。其中,模具費用由現場施工進度、項目結構形式以及生產效率等因素共同決定。本項目主要使用:1)預制墻模具共8套,每套模具按經驗值280kg/,模具單價按市場價11/t2)預制陽臺板模具共1套,每套模具按經驗值400kg/,模具單價按市場價15/t3)預制花池模具共1套,每套模具按經驗值400kg/,模具單價按市場價13/t4)預制樓梯模具共1套,每套模具按經驗值400kg/,模具單價按市場價15/t

 6.3 爬架與腳手架成本差異

項目工業化樓棟采用爬架施工,表6中主要包含爬架租賃費用及爬架技術服務費用,價格均按市場價考慮。傳統現澆結構體系采用外墻綜合腳手架以及腳手架上安全擋板。由測算結果可以看出,工業化結構體系施工比傳統結構體系施工,減少費用為88.48/

從整體上看,本項目工業化結構體系比傳統結構體系建安成本增量約205.25/。當工業化項目規模化之后,模板、模具、爬架等方面對工業化成本的影響將減小。根據香港理工大學針對香港公屋的維修信息的搜集和分析,工業化項目每年混凝土加固等維修費用比傳統住宅每年節省4.4/。按建筑壽命50年計算,共節省維修費用為220/。若從整個生命周期看待工業化成本,預制部分的后期維護成本將大大減少。

 

結語

在工業化施工的項目中,雖然在生產、運輸、施工全過程中,產生了一定的成本增量,但同時也帶來了建筑品質和效率的提升。工業化施工相比傳統施工方式施工周期短,資金回收快;建造質量高,工廠預制能有效解決以往墻體開裂與漏水問題,保證了建成后的用戶使用體驗,建造方式也更為節能、低碳、環保。

工業化建造方式提高了生產效率,縮短了工期,保障了建筑質量,促進了節能環保,優化了勞動力配置。從整個生命周期看,也減少了后期維護成本及人力成本。但在實際項目中,工業化的成本影響因素較多,其最終成本并非某一環節主導控制的,而是各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我們應當以綜合的成本觀來看待工業化成本。

在未來的工業化項目中應控制設計、生產、施工各個環節,合理設計、高效生產、優化施工,將工業化建設推向規模化,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工業化成本可控。

 

第一作者簡介



龍玉峰,華陽國際設計集團建筑產業化公司董事、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