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鋒:這是建筑業的一場進化,更是一場革命!
2011年,寶業集團與德國住宅產業化領軍企業西韋德公司合作,建立起一條年產30萬平方米pc體系住宅生產線的公司——西偉德寶業混凝土預制件(合肥)有限公司;2012年,雙方又合作建立寶業西偉德混凝土預制件有限公司。僅一年后,雙方再次合資建立浙江首條疊合板裝配式結構(PC)體系住宅生產線。
除了德國,寶業集團同時還積極發展與日本的戰略合作關系。2012年,寶業與日本大和房屋工業株式會社進行“ 住宅產業化” 項目開發簽約儀式。 雙方約定,將致力于大規模合作制造并投資開發面向中國的工業化住宅。2013年,繼與德國合作的疊合板裝配式結構(PC)體系住宅生產線投產后,寶業再次與日本合作投產了浙江省首條輕鋼裝配式結構體系住宅生產線,這條裝配式住宅生產線引進大和工業化住宅先進技術,整條生產線包括柱、梁制造,桁架制造,外墻、屋面板塊制造等多個環節,此次合作契合國家推動低碳節能建筑的發展要求,標志著寶業的建筑產業化發展又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兩大全球戰略合作伙伴不僅帶來了技術和產能的大幅提升,更為寶業打開了一扇對接國際標準與理念的窗口,帶來了更開闊的國際視野和創新平臺。
如今,寶業集團已擁有“四省一市”(浙江、 安徽、 湖北、福建、上海)占地3000畝的國家住宅產業化基地共計13個,工廠生產線21條。現已研發出預制預應力框架、全預制實心剪力墻、疊合板剪力墻共三套技術體系。搭建起輕鋼結構低層、 鋼結構多層、 預制裝配式混凝土結構(PC結構)高層共三套產品體系。特別是輕鋼結構低層,已經廣泛應用到“美麗鄉村”和“特色小鎮”的新農村建設中,在浙江紹興、諸暨、桐廬等地做出了大量的示范樣板工程;PC混凝土則主要應用于住宅項目、公共建筑等。如今寶業的新技術產品已走出國門,出口至蘇丹、安哥拉、吉布提、印度、澳大利亞等國家。
BIM技術的應用是寶業集團突破自我的另一個重要途徑。據介紹,目前,寶業集團已借助于企業信息管理平臺,將BIM技術應用于包括規劃設計、 加工制造、 實施安裝、 運營維護等在內的整個裝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設計出來的圖紙直接傳輸到對應的施工工廠的主控計算機,直接轉化成生產數據。工廠根據數字信息確定建造方案,然后進行高效的自動化生產。BIM技術的應用解放了大量勞動力,單純的人工作業不但耗費大量社會資源,并且難以保證信息的精準度。構件從生產到出庫、進入施工現場進行分類堆放、按照編號進行吊裝等,每一個環節都有專門的記錄,如果要找哪個構件,直接通過數字信息就可以點對點地完成,這是BIM的強大之處。現在,寶業集團設計和生產的無縫對接率高達80%,完全依靠數據傳遞信息,確保高品質的裝配式建筑。更加重要的是,BIM提供了一個系統化的制造體系。夏鋒舉了一個造汽車的例子。比如奧迪A6和Q系列的車型,雖然配置和檔次各有不同,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制造業的“秘密”:底盤、方向盤、座椅、各種配件等,都是標準化的。其實,裝配式建筑運用同一原理,把房子分解為梁柱、墻板、窗、樓梯、廚衛等各個標準構件,在工廠使用BIM技術進行制造,然后通過不同的選擇進行組裝,最后呈現出個性化的房屋風格。
“批量定制、隨機組合”這就是工業化,這種生產模式正是建筑業作為繼汽車和家電之后的第三大制造業應該追求的目標。
“目前中國建筑產業化的發展所面臨的困難不僅僅在技術方面,管理上的欠缺同樣不可小覷。”夏鋒坦言,產業鏈的上中下各環節的割裂造成了信息對接的不流暢,設計單位不下工地、施工單位擅自調整建造細節等,大量財力人才物力被浪費,追溯到頭,還是缺乏一個統一運籌的單位。
基于此,國家也在開始提倡工程質量總承包(EPC)模式。寶業集團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主動從事EPC總承包模式的探索。將建設、設計、施工等全產業鏈的各相關單位“打包”運作,擔任新形勢下的“包工頭”角色。
在上海青浦新城區東區,寶業集團以EPC項目總承包模式建造了一個全國裝配式建筑科技示范項目——寶業·愛多邦。該項目是寶業集團連同上海現代設計集團、上海建科院集團、上海建材集團、上海全筑集團等單位共同打造的上海首個自動化流水線智能制造的裝配式建筑住宅小區。項目總建筑面積83000平方米,100%實施裝配式建筑,在設計和建造過程中,利用集團建筑工程與住宅產業化研究院的有利資源,充分釋放產學研結合的優勢,成為上海裝配式建筑的又一張閃亮名片。
在寶業集團的全力出擊下,裝配式建筑的規模、技術和管理體系愈發完善和成熟,這個企業的潛能在一次次被激發出來的同時,也煥發出強盛的新生命力。
文章轉自《新營造》